学科竞赛
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学科竞赛 >> 国际数学活动简介

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

  在中学里进行数学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,一般认为始于1894年由匈牙利数学界为纪念数理学家厄特沃什-罗兰而组织的数学竞赛,而把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,与科学的发源地——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是前苏联,她把数学竞赛称为数学奥林匹克。20世纪上半叶,不同国家相继组织了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,先在学校,继之在地区,后来在全国进行,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竞赛系统。各国竞赛的发展为形成最高一层的国际竞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1956年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倡议,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(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,简称IMO),当时只有保加利亚、捷克斯洛伐克、匈牙利、波兰、罗马尼亚和苏联参加。以后每年举行一次(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),参加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,目前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。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在1985年。
  经过40多年的发展,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逐步制度化、规范化,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,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。
  1. 目的  激发青年对数学的兴趣;培养青年人的数学才能;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;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。
  2. 时间     每年举办一届,时间定于7月。    
  3. 主办     由参赛国轮流主办,经费由东道国承担。     
  4. 对象     参赛选手为中学生,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,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。  
  5. 试题     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,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,产生6道试题。东道国不提供试题。试题确定之后,写成英、法、德、俄文等工作语言,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。
  6. 考试 考试分两天进行,每天连续进行4.5小时,考3道题目。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,独立答题。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,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,如有分歧,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。每道题7分,满分为42分。
  7. 奖励    竞赛设一等奖(金牌)、二等奖(银牌)、三等奖(铜牌),比例大致为1:2:3;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。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。
  IMO不是队与队之间的比赛,所以没有团体奖,但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,从近年来的情况看,实力较强的是中、俄、美、德、罗等国家。
  8. 主试委员会
        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。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。 主试委员会的职责有7条:1)选定试题;2)确定评分标准;3)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,并翻译、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;4)比赛期间,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;5)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;6)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。
  我国第一次派队参加IMO是在1985年,当时只去了两位同学,除了1998年因故未能参加外,截止2006年这22年中,我国中学生代表队共去了21次,122人次参赛,共取得92块金牌、23块银牌、5块铜牌(只有2人次未获得奖牌),取得13次团体总分第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