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简介
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的英文全名是Intemational Physics Olympiad,缩写为IPh0.IPhO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国际性中学生物理竞赛来“促进学校物理教育方面国际交流的发展”,以强调“物理学在一切科学技术和青年的普通教育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”。Ipho经过近30年的成功举办,其国际声望越来越高,它的作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和 欧洲物理学会(EPS)所肯定.鉴于Ipho在促进物理教育进步和推动国际交流上所取得的成绩,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(1CPE)于1991年10月向IPhO颁发了永久性的铜质奖章,轮流由举办国保存。
ICPE向IPHO颁发的奖章
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机构
IPhO的权威机构是赛期中由各国领队和教学领队(在我国也常译为副领队)组成的国际委员会,该委员会由主办国的一名代表任主席.在每届赛事开幕式后的第一次领队会上, 主办国的这位代表(通常是该届组委会的执行主席)在其座位上对着话筒发言时刻,便是本届国际委员会的诞生时刻,讲台上的那个席位也就自然地成了主席专座.
国际委员会有权对竞赛章程和考纲提出修改意见;有权对东道国准备的理论考题进行有限制的选择和对理论、实验考题及评分标准提出修改意见;有权确定竞赛结果的名次;有选定以后各届竞赛的主办国.委员会的决议按简单多数举手通过,各国领队和教学领队票权均等,不过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个代表队的这两票分别投在不同的“阵营”中.表决时赞成与反对票数相同时,主席票所在的一方获“胜”.这是主席仅有的一份权威,尽管其实施的概率微乎其微.
通常情况下,闭幕式之前的最后一次领队会议结束时,在掌声中本届国际委员会自动解散.
随着参赛国越来越多,两届赛事之间需要协调和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.为了适应这种情况,1983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4届竞赛期间,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GunlerIJnd博士提议建立常设性的“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秘书处”.此提议即被采纳,旋即推选波兰科学院的WaldemarGorzkowski(高日科夫斯基)博士为秘书,任期5年.高氏当选后,为Iph0作出了很大的贡献.从第14届的16个参赛国扩大到第28届的55个参赛国,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高氏的个人努力.为了分担秘书的一部分工作,后又增设副秘书一人.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正职还是副职,IPhO的秘书均有职无薪,而且在每届国际委员会中除非他们兼任本国领队或教学领队,否则甚至不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委员.高氏为人谦逊,从不以国际竞赛的权威自居,虽然体质较弱却仍为IPhO事业默默地奉献着.他赢得的是人生最平凡而又最珍贵的东西——受人尊敬,也许这正是学科竞赛不具有商业性价值的可贵之处。
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历史
为组织国际性物理学科竞赛,波兰的Cz.Scistowski教授、前捷克斯洛伐克的R.Kostial教授和匈牙利的R.Kunfalvi教授作了艰苦的准备工作,使得首届IPHO于1967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举行。第一届赛事仅有波兰、前捷克斯洛伐克、匈牙利、保加利亚牙和财罗马尼亚参加。第2届IPHO于1968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,前苏、东德和南斯拉夫等国也组队参加,参赛国增加为8个。第3届IPHO于1969年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举行,参赛国不变。而后,第4、5届相继在前苏联的莫斯科和保加利亚的索菲亚举行。1972年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举办第6届赛事时,法国与古也办参加。这是第一次有西方国家和非欧州国家加盟IPHO。以后参赛国逐渐增多。1981年越南作为第一个亚洲国家参赛,1985年加拿大作为第一个北美国家参赛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我国与美国正式参加竞赛,这是IPHO历史上的一件大事,因为我国的理论高教育水平和美国的高科技水平是举世公认的。1987年澳大利亚第一次组队参赛,这意味着IPHO活动已扩展到除非州以外的全世界四大洲。1993年在美国的威廉斯堡举行了第24届IPHO,参赛国已多达40个。